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我们要担心服装上的有毒物质吗

2012-12-25 01:39:21果壳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一些服装品牌的衣服上检测出了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一片恐慌。服装上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会有多大影响?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

  最近,某环保组织的一篇名为《潮流?污流——全球时尚品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的报告,使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s,或者叫环境激素)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谓内分泌干扰物,一般是指那些可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与作用的外源化合物,它们可干扰体内内分泌平衡,影响生长发育的内源激素的产生、分泌、运输、代谢及作用,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包括的化合物分为很多种。简单分类,一类是天然化合物,也就是由动物、植物或真菌分泌的各种雌激素;一类是人工合成的雌激素或者各种化学污染物。人工合成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农药类(主要是已经被禁用的有机氯农药)、工业副产品和精细化工品(如二恶英、多氯联苯等),这些物质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其在环境中残留的半衰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同时,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癌、致畸或致突变能力,且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进入到人体并蓄积起来。正因有这些特征,有机氯农药、二恶英、多氯联苯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被归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名单,成为世界各国优先控制并逐渐禁用的化合物。

  相比较而言,其他一些工业品(如烷基酚类化合物、塑料添加剂、药用雌激素等),由于危害相对偏小、在环境中残留时间相对短,而依旧在医药、洗涤剂及工业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如某环保组织这次报告中提到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邻苯二甲酸酯等,都是属于这个范畴。这两种物质在环境中分布情况如何?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与壬基酚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是一种价格低廉且高效的表面活性剂,因而作为洗涤剂或者乳化剂被广泛使用。NPE本身并不具备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但它与可以对动物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的壬基酚(NP)有着密切的关系。壬基酚不但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合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必备物质,而且也是后者进入环境之后的主要降解产物。因此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受到了环保组织的关注。目前全球壬基酚年产量大约是350千吨,而我国的壬基酚年产量大约是23千吨。

  对于壬基酚,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21世纪初发表了一系列的综述性质文章。可以说,壬基酚属于较早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且已经进行过深刻研究的有机污染物。研究表明,水体中壬基酚的效应浓度(即污染物不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为1-24微克每升,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规定的水质环境标准是6.6微克每升。从壬基酚的环境分布来看,全球水体中壬基酚的浓度大体都在<1ug/L的水准上。显然,全球壬基酚的污染并没有达到严重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环境标准中并没有收入壬基酚。

  我国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研究组对我国重庆江水和自来水厂出水中的壬基酚进行了研究,发现嘉陵江和长江重庆段水体中壬基酚的浓度为0.02-6.85微克每升,这一水平略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基本可认为是安全的;当地自来水厂可以去除水体中90%以上的壬基酚,这足以保证饮用水是安全的。与这一结果类似,海河流域的的壬基酚浓度只有0.16-0.43微克每升,其浓度在国际上处于中下等水平。

  不仅环境浓度不高,壬基酚的环境行为也让人比较放心。一方面,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相比,壬基酚的生物聚集性并非特别强。学术界通常以生物富集系数(BCF)作为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聚集的主要参数,其计算方法简单说就是用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除以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数值越高则说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能力越强。壬基酚的BCF对数值(logBCF)大约为2-5,其BCF值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物质(logBCF为3.5-7)低至少一个数量级。

  另一方面,壬基酚在环境中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物质更易降解。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中,通常用环境残留半衰期(t1/2)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降解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t1/2越小则表明污染物越容易降解。壬基酚在环境中的t1/2大约为30-60天,也就是说,在两个月内就可以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壬基酚在环境中降解;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物质的环境残留半衰期通常以“年”为单位。

  这篇环保报道中把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这两个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时常提到的性质按到了壬基酚头上,并且用“方法检出限”(方法检出限是指:低于这一限值则现有方法检测不出)杜撰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残留标准。其实对于真正有持久性的污染物,环境标准中通常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限值,而且这个限值会比检出限高很多(至少两个数量级)。这是因为持久性的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易降解,想检测不到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连仪器的检出限都高于其限值,那么不可能对这类污染物进行相应的毒理实验,也就根本无法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众所周知,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并不表现于急性毒性,而是要经过长期接触而实现对生命活动的干扰,短时间内的大量降解有助于降低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这或许也是科研界对于壬基酚的研究远不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物质活跃的原因,可能也是很多国家没有制定壬基酚环境质量或食品质量标准的原因之一。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