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父亲的非典型庄户生活

2010-03-28 07: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编者按:文章以深情的浓墨笔调,诙谐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而被赋予了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

  编者按:文章以深情的浓墨笔调,诙谐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而被赋予了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生动地勾勒出父亲面对各种人生苦难时,在改革所带来烦恼和困惑中,总以普通人的平和与平淡,豁达和淡定应对人生挑战。祝福天下的父亲都幸福快乐,安享晚年。

  妹妹在电话里说,她把父亲从乡下接到城里,给找了个看门的活儿,让父亲在城里上班了。

  说实话,妹妹的这个“移民计划”有些突然,是个让我又喜又忧的消息。虽则这样一来,久系于心的牵挂有了着落,年近古稀的父亲可以经常得到小妹的照顾了,但在农村呆了一辈子的父亲,猛一下能适应城里生活吗?

  父亲的童年是和共和国一起长大的,有幸成为建国初期义务教育的最先受益者。但品学兼优的父亲,却因奶奶患病,家庭负担过重被迫退学,当班主任几次三番登门劝学无果后,父亲的命运就此转了九十度的弯,带着高小一年级“三好”奖状投笔从农,同时也成了村里的“半个秀才”。

  过去,身为农民而又识文解字,被乡里人称为“学士庄户”,这种半土半洋身份,犹如硬币的两面,虽然享受着农村文化人的荣光,却也注定要更多经受低层生活的磨砺。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那通过短暂教育汲进肚子里的“墨水”,却在漫长的年岁中收获着无数快乐时光、难忘夜晚和感佩目光,把原本劳累、枯燥、单调的农村生活,润染成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田园风光了。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与四邻的大人们不太一样,显得分外忙碌。常常是在晚饭后,从坡地里劳作一天回来,正吃晚饭或刚放下碗筷,邻居大娘或大伯就轻轻地推门进来,眼含祈求的神色,小心地从衣襟下掏出未启封的信,急切地递到父亲手里。本来疲累萎顿的父亲,这时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立刻抖搂起来,双目炯炯,顾盼有神了。母亲则麻利把饭桌收拾干净,为油灯添上油,从发髻上拔下针来,细心地拨亮如豆的灯头,于是父亲就着渐渐亮起来的黄晕灯光,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读起来。听得人自始至终屏声敛气,紧盯着父亲嚅动的嘴巴,好像他们牵挂的远方亲人,会从那里一点点钻出来。信读完了,有喜事报平安的,大家轻松一笑,作父母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有诉苦报忧的,大家受了感染似的,沉默叹息,作母亲的这时会举起衣袖,抹擦着湿润的眼角。接下来便要写回信了。父亲这时很像电影里面的卖字先生,先听他们叙说,很仔细地听、很快速地记,努力从他们絮絮叨叨,甚或前言不搭后语的话里理出思路来,然后把粗略地草稿读一遍,征求他们的意见,一般都会啧啧称是,频频点头:“就是这,就是这!”。下面父亲就正式着手写回信,此刻大家静静地,只听得笔尖行走在低上的“嚓嚓”声,最后连信封也写好,再把刚誊清的信芯折叠放进去,善始善终的。

  有时我从沉睡中被尿意憋醒,还见他们围坐在灯下小声地讨论着。这样的夜于父亲是疲劳的,然而也是兴奋的,等最后把一叠声表示着感激的乡邻送走,父母哈欠连天地回来,常常是夜阑更深了。

  这样的情形虽然时常发生,也只能算是点缀父亲单调农村生活的小花絮吧,而每年春节前的写对联,才称得上是父亲的文化生活的大演示。

  别的人家临近春节,除了女人们“忙年”外,男人不是聚众玩耍,就是整修农具,或是走亲访友,享受着农民难得的“冬闲”时光,父亲却又接受为乡邻写春联的任务了。断断续续地有人登上门来,脸上带着恳切地笑,腋下夹着成卷的纸,父亲迎上去,那神情不但不见矜持,倒是有欢迎顾客上门的热络。等来人一走,父亲就把这家的纸标上名字,注上时间,不几天,屋里就堆了一大摞色泽或深或浅的红纸,把年味渲染得十足。父亲看纸送的差不多了,终于说,开始吧。我们便兴奋地拉出吃饭用的八仙桌,擦试一新,把文房四宝从柜底搬出来,吹掉上面的灰尘,郑重地摆放桌上。在开笔前,先要做裁纸的准备。父亲这时会微闭双目,回忆着这家那家有几间正房,几间厢房,大门几扇,小门几个,想清楚了,然后一一裁出大门上的大红方、门框上的楹联、门楣上的横批。动笔前,父亲还会找出一本泛黄破旧的《对联大全》来,一般却连翻都不翻,只是放在旁边,就胸有成竹地抬笔写起来,好像那成对成双的吉祥话,早就存储在笔杆里面。不久,屋里摆满了红底黑字的春联,全家都沉浸在浓浓的墨香里了。

  印象中,对联的内容随着时代而改变着,每年都有所不同,从“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到“共产主义前景好、人民公社幸福多”,从“改革开放有奔头、勤劳致富有甜头”,到最近的“科学发展千家福、社会和谐万户春”,像是一面不断变幻影像的镜子,折射着父亲每个时期对形势的敏感,成了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也许是墨香传递亲和吧,我们家在农闲时节,也是左邻右舍喜欢光顾的地方。这时父亲又成了说书艺人了,不但能讲古书“水浒”、“三国”、“岳飞”,还能讲现代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父亲讲述着书中的故事,描划着记忆中的人物,有时难免得意忘形,眉飞色舞,常受到进出供应茶水的母亲的眼色。父亲不以为意,兴奋之余还会把吹拉弹唱的一套家什搬出来,一曲《东方红》二胡独奏,让夜色含情,如水动人;一管《十送红军》呜咽洞萧,让人不觉低首沉吟;还有时时爆出的欢言笑语漾出小院,给原本静寂的小山村频添了人间的温情与生气。常常是把二、三遍添进的茶叶都喝得不见色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告辞,带着满脑子故事和兴奋散去了。父亲意犹未尽地送客出门,步履轻盈,神清气爽,好像袭身的劳累也受感染,被刚才的娱乐一点不剩地化掉了。

  父亲在舞文弄墨上的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直接影响了在农活上的投入,伺弄庄稼强差人意。虽每年和大家一样,走着春种、夏播、秋收的路数,一步不落地忙活,最终汗透衣衫地把收获搬进家里,总是比乡邻略逊一筹,日子就过得拮据些。“学不学士,庄不庄户”,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责怨话,虽算不上“斯文扫地”的打击,但活脱脱地刻划出了父亲在农村的尴尬角色。然而,父亲总是穷而不思错,错而不知悔,悔而不知改,每遇乡邻求助,仍然一如继往,不改初衷。

  但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父亲在众乡亲心目中却树立了颇高的威望,不但在本村,就是在周围十里八乡的,也是小有名气。名至实归,秋收忙不过来,不用招呼,左邻右舍就齐伸手来帮忙了;遇到荒年青黄不接,常有人送来接济的口粮,一筐地瓜干、一篓玉米,悄悄地放在在门口或院里了;我们兄弟秭妹几个在村人眼里也格外受宠爱,时常被拉到邻居家的饭桌上,成了座上客。后来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遇到上学、招工、当兵等诸多难办事,也因父亲的名望得益不少。

  父亲这样的幸福生活一直延续了好多年,伴随着我走过小学、中学,直到我参军入伍。后来好像箭矢一般,渐渐地,这样的日子似乎难以为继了。前几年回家探亲,发现父亲事出意外、又势所必然地“失业”了。

  对此,父亲像对待“学士庄户”的双重身份一样,心理上重叠着矛盾和苦恼。他感叹着说,什么都是现代化、电子化了,通信是手机、短信唱主角,写信已是昨日黄花;家家把独生子当成宝贝,从幼儿园就开始重点培养,遍地都是小秀才;春联每年照例要热热闹闹地贴,只是用上了市场上又漂亮又正规的印刷品,没有人再愿麻烦地找人写字了;农闲时节也不再那么悠闲,中青年忙着外出打工,在家的也是小副业搞得红红火火,想看、想听也简单,电视、网络又快又清晰,谁还会听老人扯闲篇?现在地你们也不让我种了,我可真成了“闲人”一个了。

  话虽这样说,父亲的神情在赞叹中仍难掩失落的情绪。我们劝慰道,毕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大家生活不是越来越好吗,这总归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他却发了沉思的疑问:这我懂,好日子是来到了咱农家,但打电话能有写信说得这么仔细吗?印刷体的春联不是要把祖宗书法给废掉?只看电视、上网,不重视读书能行吗?

  没想父亲想得这样深远,我一时竟无言以对。因为这些问题,确是不能简单用“老黄历”、“老脑筋”就可一概而论的,而有着值得深思的成份在里面。但父亲好像也不指望我们马上回答他,又默默地吃烟、喝茶了,有着看透世事人情的豁达和淡定。也许只有在微蓝色的烟缕中,在苦涩的茶韵里,他才能重新回到往昔那快乐时光吧。

  细心的妹妹最了解老父亲的脾性,说是找个看门的活,其实主要想让他离开孤寂的山村,让精采的外面世界的生活,打开父亲心中的郁结,安度晚年。

  就在我担心父亲能不能在城里呆惯的时候,妹妹这一“移民计划”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父亲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表扬。我不禁有些奇怪,看大门还出成绩、当先进?问清缘由,我不禁抚掌而笑。原来父亲晚上没事,就把二胡、笛子、竹萧拾掇起来,晚上一试动静,结果引来周围一帮闲来无事的退休老人,并当下结识了几个知音,每逢月朗风清的夜晚,就来个吹拉弹唱的小演出,成了附近休闲一景。这样不但看门的安全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聚了人气,听说单位效益也跟着上涨呢。

  嗨,这下好了,父亲的新生活又开始喽!

(实习编辑:嘉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