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姐今年27岁,本身属于易发胖体质,但是半年前开始,体重增加很快,即便注意饮食调节和运动,陈小姐还是肉眼可见的发胖很多,加上近三个月月经紊乱,头发掉得厉害,陈小姐便到医院检查。
做了一系列检查,结果却让陈小姐不知所措,她得了多囊卵巢综合症。
近年来,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发率一直在上升,是什么导致发病?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这些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年,我们就来了解了解多囊卵巢综合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更爱育龄期女性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类疾病。据研究统计指出,PCOS在育龄阶段的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约为10%左右。
我国临床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在8%~10%,其中,大约有25%~36%的女性是因为排卵障碍,而在所有的排卵障碍导致的不孕症患者当中,约有60%的患者是因为PCOS。
尽管PCOS对女性的健康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但截止到目前,临当中并没有明确相关PCOS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以现阶段相关研究的结果可知,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方面
PCOS的一个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出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类疾病。由此可见,遗传因素是PCOS所有相关病因学当中的一项主要因素。
2.环境方面
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当中的某些特定物质,会经过间接及直接性的方式来进入到机体当中,对女性机体的正常激素代谢产生影响,进而对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及雄激素平衡状态产生影响,成为女性发生PCOS的相关易感及危险因素。
3.雄性激素过度分泌
PCOS患者一项基本的内分泌特征就是高雄激素血症。受雄性激素高水平及减少的卵泡刺激素的影响, PCOS患者的卵泡在发育至某一状态下就停止发育,导致卵泡出现成熟及排卵障碍,进而导致形成PCOS。
4.肥胖
肥胖会使女性体内的循环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进而影响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当中的胰岛素水平,促进PCOS的发展。
警惕多囊卵巢综合症早期信号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月经失调;②多毛;③肥胖;④不孕;⑤黑棘皮症。
PCOS的主要诊断手段有激素测定、超声检查等,但要注意:并非出现以上一或两条症状,就说明是多囊卵巢综合症。
由于PCOS病因不清,临床表现异质性,多年来对PCOS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2003年由美国生殖医学会 (ASRM) 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协会 (ESHRE) 在鹿特丹会议对PCOS诊断达成新的共识,符合下列三项中的两项即可诊断:①稀发排卵或无排卵;②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③卵巢多囊改变。
多囊卵巢综合症久拖不治,或“酿成大祸”
PCOS是一个长期的病理过程,过去临床治疗的重点常放在育龄妇女的闭经和不孕上,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COS还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的产生,应引起女性的高度重视。
糖尿病
据报道,30岁的PCOS患者中有25%~30%的患者葡萄糖耐量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是其他患者的7倍 (分别为5%和12%) 。胰岛素抵抗与腹部肥胖被认为是PCOS导致2型糖尿病的常见表现。
心血管疾病
大部分PCOS患者中存在高脂血症,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特别是在合并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时。这种改变容易诱导动脉壁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癌症
PCOS患者中有持续无排卵临床表现,其子宫内膜受到单一雌激素的刺激,从而可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同时有研究人员认为,还有促性腺激素持续刺激卵巢,导致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增加。
由于PCOS的病因未明, 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异质性强, 因此治疗方案上的个体化特征明显,常见的治疗手段有以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等。
手术主要是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而促排卵药物、二甲双胍以及口服避孕药是PCOS的主要治疗药物,为了帮助患者预防糖尿病,保护子宫内膜,预防子宫内膜癌、心血管疾病,医生可能会增加其他胰岛素增敏剂、抗雄性激素类、他汀类等药物联合使用。
由于多囊卵巢综合症与肥胖具有明显相关性,所以建议患者的饮食要以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为主,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降低体重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排卵,预防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并发。
总结: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内分泌紊乱为主,多种代谢异常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占生育年期妇女的5%~10%,已经成为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随着诊断手段的进步及对病因研究的持续深入,治疗方法也日趋针对性及多样化,为深受其苦的女性带来了希望。
参考文献:
[1]石恒.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J].中外医学而研究,2011(30).
[2]郑跃,侯丽辉,王滨.多囊卵巢综合征对妇女健康的远期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1(06)
[3]邓梅先.胰岛素抵抗与多囊卵巢综合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