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提高身体“排毒力”的8妙招

2014-03-26 01:15:28爱美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我们的身体在被‘设计’之初,就拥有了自主扫除体内垃圾的功能。只不过,这需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激发它。

  缺乏运动、饮食不当等原因,都会导致身体自我排毒能力下降,进而无法及时扫除体内垃圾。如何激发身体的自我排毒能力?

  1.多吃绿色食物助排便。

  深绿色蔬菜富含抗氧化剂、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植物营养素,其抗炎作用可以令免疫系统保持活力。绿色蔬菜还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排便,保证毒素的排出。所以,可以将菠菜羽衣甘蓝、莴苣、甜菜等蔬菜,加少量酱汁拌成沙拉食用,也可将这些蔬菜加水榨成汁喝。

  水果中同样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维生素含量更高,因此,多吃水果会有类似的好处。比如,可用将香蕉、桃、梨、芒果、蓝莓等混合榨汁食用。

  2.少吃高能食物促代谢。

  少吃糖、少吃加工食物,比如高糖的饼干、面包,或奶酪等,因为这些食物会阻碍身体各系统的工作速度,影响代谢。

  可以这样一点点做出改变:一次只吃一小块,然后再用其他更健康的食物来填肚子。比如,用芹菜拌鹰嘴豆、菠菜拌花生来代替奶酪等。不妨先尝试两个星期,看看你的身体到底会出现什么变化。

  3.优化食物组合,平衡吸收和代谢。

  身体能量的获得80%来自我们的日常饮食;同时,我们需要靠排出垃圾保持身体的平衡。把容易吸收与容易排出的食物进行组合,最利于身体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人们常常采用的组合,如肉和土豆、鸡蛋加培根、鸡肉配米饭会加重身体负担,不值得推荐;以蔬菜为主,搭配蛋白质或纯谷物才是更好的选择。水果则建议空腹吃,特别是不要在刚吃完甜点后吃。

  4.只吃八分饱有利消化。

  吃饭八分饱,二分留空余。换句话说,当你觉得胃里还没填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下降时,就要停下来了。这种吃饭方式不仅有利于肠胃健康,还可以让身体像加足润滑油的机器,运行无碍。

  此外,这样的习惯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因吃垃圾食品而导致的不利影响,为你偶尔的饮食放纵上了一道保险。

  5.多喝温柠檬水利排尿。

  人体60%~70%由水构成,水还可以帮助搬运体内的垃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人每天应保证6~8杯水。对大部分健康人来说,判断你喝水够不够的标准之一就是:如果你每天小便的次数不足10次,那就再加点吧。

  此外,在水中加入半片柠檬或柠檬果汁,趁热喝,有利于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的正常工作,进而起到促进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同时,柠檬水还可以帮助肝脏排毒,平衡内分泌。

  6.洗澡多用盐浴。

  清除体内垃圾最简单、便宜的方法之一是来个盐浴。在30℃左右的热水中,加入2杯浴盐;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加几滴精油。调暗灯光,放点舒缓的音乐,在里面水中享受20分钟的泡浴。温热的水可以打开你的毛孔,使毛细血管扩张;浴盐则有助于带走身体毒素。但专家提醒,有高血压心脏病或年老体弱的人,不适宜使用此方法。

  专家表示,热水泡脚也有类似的好处。他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以40℃左右,温暖舒适为宜;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特别是在夏天,这种方法的排汗排毒效果更好。

  7.锻炼并保证出汗量。

  定期锻炼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康复能力加快8倍,且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一定强度的锻炼可以促进排汗,而汗液可以帮助带走体内多余的垃圾。锻炼应保证持续性,每周最好5次。

  运动项目的选择应按人群有所区别,45岁以下者既可以进行较剧烈的无氧运动,也可以参加缓慢一些的有氧运动;45岁以上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则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8.远离过敏原保护身体机能。

  过敏可能带来的危害很多,头疼、湿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哮喘、腹泻,以及情绪失控、易怒、抑郁等。同时,它还可能破坏身体的自我清理机能。

  【推荐排毒食物

  1.红豆

  可增加胃肠蠕动,减少便秘,增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饭煲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增进排毒。

  2.绿豆

  绿豆具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益于排毒、消肿,不过煮的时间不宜过长,免得有机酸、维持生活素受到破坏而降低作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