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掉链子”器官导致你冬天生病

2011-12-27 18:23: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寒冷的冬天一来临,对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面对这个气温骤降、风大干燥的季节,我们身体里的有些器官能抗寒,有些却特别怕冷,甚至因此患病。为它们做好额外的保暖工作,对于冬季保健格外重要。

  血管:遇冷收缩易变脆

  寒冷刺激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打个比方,血管就像一个橡皮水管,每到天冷时,橡胶就会变脆,如果水压增大,就容易裂开,我们的血管也是如此。此外,就血管本身来说,也遵从“冷缩热胀”的原理,夏季炎热血管扩张,冬季寒冷血压下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教授说:“气候变化时,血压波动性增大,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本身就比年轻人差,所以出现脑出血等意外的几率更高。”

  美国心脏学会年会的研究人员提醒说,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入冬后,晚上早点睡。因为熬夜时,不止你自己,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吃点血管“清道夫”。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

  心脏:最怕温差大

  心脏就像人体的发电机,到了冬天,为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它更得加倍努力工作。这也使得冬天成为心脏的“多事之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王文说,在寒冬季节,室内外温差大,加之气候干燥,人的生理机能反映比较迟缓,时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大了心脏的负荷;更严重的时候,冠脉痉挛还会引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堵塞,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穿上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刮大风时,最好不要迎风行走。

  肺:早晨雾气最伤肺

  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这个气体交换站进入体内。此时不加以保护,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提醒,此时要格外要注意养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发生。

  她建议,积极补充水分有助于养肺。补充水分的渠道既包括大量饮水,也包括从呼吸道“摄取”水分。具体做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从杯口缓缓深吸水蒸气,每次可做十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此外,自古有“秋冬毒雾杀人刀”的说法。秋冬早晨雾气寒冷浓重,过量吸入会对肺造成很大的损伤。有晨练习惯的老人最好等9点之后,阳光明媚雾气散去再锻炼。

  胃:冬季代谢会变慢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这时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杨力说,天气变冷,胃本身也会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冬季人体的代谢变慢,如果此时过度进补,比如吃太多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和补品,也容易把胃累坏。

  因此,从饮食上来说,冬季要多吃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内不吃东西,让胃可以劳逸结合。广东人常煲的猪肚鸡汤,是冬季非常好的暖胃、养胃食物。用猪肚一个,土鸡一只,加入20粒胡椒炖煮1个半小时即可,有温中、健脾、和胃、散寒的作用。

  鼻子:防止病菌从鼻入

  鼻子是人体整个呼吸系统的“窗户”和“换气孔”。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宋海涛说,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其黏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也容易变差,从而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此外,冬天也是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让许多老病号苦不堪言。

  为了帮鼻子顺利过冬,可每天坚持按摩鼻翼。方法是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有热感时,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早晨起床前,晚间睡觉前各按摩一次,可增加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为了防止鼻黏膜干燥,还可以每天睡前用温的淡盐水清洗鼻腔,起到滋润、清洁的双重功效。在空气质量较差的雾天,或从温度较高的室内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

(责任编辑:滕小兰)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宋海涛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耳鼻咽喉科

宋海涛 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7-1998年在美国加洲圣地亚哥大学耳鼻咽喉科做访问学者; 2000-2002年分别到美国辛西那提大学和加洲戴维斯大学进修临床和研究工作。 专业特长:耳科疾病尤其是眩晕和耳聋、耳鸣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中耳疾病的诊治、鼾症及咽喉疾病的处理积累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顽固性眩晕的诊断、手术及处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临床及研究领域:有30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擅长耳鼻咽喉各类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断及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是眩晕和耳聋、耳鸣,迄今已诊断治疗眩晕、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几万患者,开展了咽鼓管给药等治疗新技术,并对几百例顽固性眩晕患者进行内耳手术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熟练掌握窥镜下鼻科及喉科的手术治疗,完成耳鼻喉复杂手术。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对眩晕的研究分别获北京医院新技术奖和成果奖,参与课题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目前主持和已完成部级课题三项,任中华耳科杂志编委。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