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15个“要命”陋习你有吗?

2013-05-27 00:16:43大众医学杂志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近年来,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生活无规律健康亮黄灯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 张金哲

  所谓规律,就是“定时”的活动。新生儿的生活规律反映生理活动,也叫“生物本能”。成人的生活规律反映社会人际交流活动,也叫“社会习惯”。比如,新生儿胃排空时间为3小时,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是生物本能。成人每天几点钟起床、何时吃三顿饭、几点睡觉,基本上都是定时的,不用看表,不需提示,到时就饿,到时就困,到时就醒,即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符合生理要求,也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要求。可以说,生活习惯是长期克服应激反应而形成的。实际上,从新生儿的生理规律转变为成人的社会规律并非“情愿”,而是一个“被迫忍受”的过程。大家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曾有多少次不愿按时吃饭、早晨不愿起床上学、反抗妈妈催促大便?又有多少次因反抗与忍受引起面红耳赤?“面红耳赤”是“应激反应”的神经血管表现,说明这种“转变”干扰了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当然,人体的这种“应激反应”能很快恢复常态。

  成年人改变生活习惯,相当于再次引起“应激反应”,会令人感到“不适应”或“水土不服”。比如,从美国乘飞机回中国,需要“倒时差”,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生活规律被暂时破坏时,人体会作出相应调节,一般不会引发不可逆的损害。但若这种“破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器官功能的不可恢复性损害。比如,偶尔的三餐不规律,不会引发疾病,但若三餐长期不规律,则容易引发胃炎、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偶尔熬夜对健康损害不大,但长期缺乏睡眠,则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

  不渴不喝水别做饮料控

  □郭冀珍 王枫

  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经常饮水的好习惯,总是等到渴了才想到喝水。实际上,“口渴”意味着人体失水已达体重的2%。而当人体缺水2%时,人的精力就会下降20%。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大脑口渴感受中枢反应较迟钝,对口渴不敏感。若不主动饮水,等感到口渴时,失水程度往往已经超过2%,很容易因血液黏稠度过高而导致血栓形成。

  人体内的水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饮水、食物中含的水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水(如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一般地说,健康成年人每天约需2500毫升水,天气较热的时候,需水量会多一些。除去食物和代谢产生的水,成年人每天所需的饮水量至少应该在1200毫升。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有助于清除体内一夜形成的垃圾,湿润干燥的胃肠,及时补充水分;午饭前半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胃肠接受食物;睡前喝一杯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此三杯水,乃养生保健之必需。

  对人体而言,白开水是最好的,胜过所有饮料。当然,在某些特殊环境下,适当喝一些饮料也是可以的。比如,乳饮料和纯果汁含有一定的营养素,适当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部分运动型饮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运动或者出汗后饮用,可以补充消耗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过,长期喝饮料,或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因为饮料在提供水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多数饮料都含有色素、糖和香精,有些还含有防腐剂等,营养价值低,长期、大量饮用(特别是含糖高的饮料)会造成体内能量过剩。

  三餐巧分配早餐最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往往会忽视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经常是“早餐省一顿、午餐混一顿、晚餐酒肉饱、夜间还加餐”。长此以往,对健康极为不利。

  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直接关系到营养摄入、健康状况。午餐在一日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草率马虎的午餐会使本来就疲惫不堪的身体更加透支。晚餐过于丰盛,或在睡前吃夜宵,摄入的能量没有被消耗,会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久而久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便会“不请自来”。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遵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清淡并要早”的原则。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应该是最好的一餐。早餐的英文为“Breakfast”,直译过来就是“打破禁食”,形象地解释了早餐的含义:打破长达12~14小时的禁食。人体必须通过早餐补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让经过长时间禁食的机体再次恢复活力。良好的早餐对达到营养平衡,充分发挥大脑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胆石症、胃炎、胃溃疡,甚至减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顿好的早餐应该有4类食物:粮谷类、肉蛋类(肉、鱼、蛋)、奶类(牛奶、酸奶或豆浆)和蔬果类(蔬菜和水果)。如果4种食物都有,可看做是营养均衡的早餐;如果有3类食物,可算作合格。如果只有2类食物或是更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出现。

  滥用抗生素危机重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主任药师 陈东生 韩勇

  一般地说,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细菌耐药。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耐药菌株产生速度过快,人类研制1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2.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损伤听神经及肾脏,引起耳鸣、耳聋及肾功能衰竭。3.过敏反应。很多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药疹、药物热等,最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4.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正常有益菌群,有益菌群能平衡、制约某些有害菌群的滋生。由于抗生素不能识别有益和有害菌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正常菌群被破坏了,有害菌就会过度繁殖,从而导致“二重感染”。

  一般地说,大众滥用抗生素主要体现在选择药物错误、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联用不合理等方面,常见误区有:

  1.抗生素=消炎药。许多人认为,只要有炎症,就需要使用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和部分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感冒、流感、麻疹、腮腺炎等炎症无效。

  2.价格贵的抗生素疗效好。实际上,药物的抗菌效力与价格并不成正比。比如,价格低廉的红霉素对军团菌和支原体相当敏感,而价格昂贵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这些细菌的疗效则不如红霉素。

  3.频繁换药。许多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发现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便急着换用其他抗生素,或者加用另一种抗生素。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对急性感染而言,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才能起效。

  4.不遵医嘱用药。许多人在服用抗生素时,喜欢“用用停停”,一见病情缓解,就自作主张地减少药量或者停药。殊不知,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在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不够,非但不能有效杀死体内的致病菌,反而会使残留致病菌重新繁殖壮大,并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抗生素应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5.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有些人误以为,当周围有人咳嗽、发热时,吃些抗生素可以预防被传染。其实,这么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得不偿失。

  不善于管理情绪遇事急躁易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沈稚舟

  众所周知,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中,“不善于管理情绪,遇事急躁易怒”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人说,我也知道遇事要冷静、理智,妥善解决,但很难控制自己。我想,如果大家能从提高思想境界、转变行为方式入手,多学一些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技巧,心态一定会渐渐好起来,正所谓“思要宁静致远,行宜从容优雅”。

  首先,遇事急躁易怒常与思想境界有关。大凡思想境界高尚者,常“对己严,待人宽”,能客观、正确地对事和对人,所谓“有容乃大,有智者顺”。思想富有、物欲不高者,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少有怨天尤人和患得患失,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急躁易怒的源头。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名利、物欲者,自然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和急躁。

  其次,善于管理情绪也是人的一种能力。“急躁”常常是“无能”的“同义词”,“发怒”更是一种失态。遇事急躁易怒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把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复杂化。在处理人与事的矛盾时,是需要一点艺术和技巧的,宜多倾听、多思考、多沟通,多找自身原因、多换位思考、善待对方、少些功利。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三个字:慢、冷、思。慢,就是要放慢节奏,让双方有反思和回味的时间;冷,就是给“发热”的脑袋“降温”,让思维回复常态;思,就是要多思考、多沟通,所谓“曲径通幽处,多思出智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张金哲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普通外科

张金哲,男,汉族,中共党员,小儿外科资深特级专家。1920年9月25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5年6月调任新建北京儿童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小儿外科教授,现仍在一线工作,为小儿外科特级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1950年他首先在国内北大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中声望最高的一个。1955年起在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大展鸿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和完善了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与此 同时在医学实践与研究、医学创新、医学教育、小儿外科学会与专业杂志、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治学之道是团结国内同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针对国内现实加以改 造,目标是向 全国推广,扶持各地专职或非专职小儿外科同道提高技术标准,这种观点受到国内外的称赞。在我国小儿外科开始时期,正值我国受到西方孤立,小儿必需的全身麻醉插管缺乏供应,他创造了基础加局 麻,使全国各地都能进行小儿手术。现在中枢浅抑制硬膜外麻醉已在国际上形成一条公认途径。50~60年代,我国小儿外科重点工作为各种急症,他对婴儿感染及急腹症方面有不少简易疗法与深入的理论研究,把1950年前100%死亡率的新生儿皮下坏疽当年就降低为10%,以后逐渐成为罕见病。在北京儿童医院创造了小儿阑尾炎30年15000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的记录, 肠套叠的痉挛学说与应用等经验,至今都有实际参考价值。80年代以后对腹部畸形手术有不少简化与改进,所谓张氏膜(无肛门)、张氏钳(巨结肠)、张氏瓣(总胆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新生儿肛肠畸形一期根治手术都曾引起国际上的兴趣,他还开发创造了中医外科技术如小儿肛瘘挂线疗法与小夹板配合牵引治疗小儿骨折等等,在国际上表现了中国小儿外科的特色。

相关专题
维生素B6与女性保健

维生素B6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维生素B6长期缺乏会导致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机构的损害。动物缺乏维生素B6的症状为皮炎、痉挛、贫血等。单纯的维生素B6缺乏症在人类极少见。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39热文一周热点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